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求真务实,团结进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一、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
学院根据服务海西、培养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制订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2012年学院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加强医学技术类专业建设,逐步构筑具有鲜明医学技术类专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为学院做大做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8年,医学检验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
2008年,“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被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8年,《临床血液学检验》获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临床免疫学检验》获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医学检验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2年,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康复治疗学(社区康复与健康管理)被评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9年,《临床检验基础》获省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培育);
2019年,《5G共享环境图像引导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及体位验证技术虚拟仿真》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二、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教学条件
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通过对现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提高各类教学设施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009年,医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7年,医学检验实验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9年,医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三、深化教材建设,提高编写水平
学院制定具体措施,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近五年来,学院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编写的教师近30人次,其中,有5人次担任主编、6人次担任副主编。参编教材及其配套丛书20部。眼科学与视光学系徐国兴教授主编的《眼科学基础》2008年被评为国家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医学检验系林东红教授主编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指导》2017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特色教材。
四、扎实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培训交流、学习观摩、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学院着力推动师资建设。我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3个,分别为《眼科学与视光学教学团队》《医学检验教学团队》、《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教学团队》,其中,《眼科学与视光学教学团队》2009年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拥有一支420多人的学术造诣深、医学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参加全国专业技能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项;参加校级讲课比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英语讲课比赛三等奖1项。
五、创造实训条件,推动基地建设
学院深入开展各专业实践环节的规划与建设,积极主动、多渠道加强实训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工作。我院现有专业实训基地17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5家,三级眼科专科医院2家,已形成了遍布全省,布局合理、实训条件优良的临床实践基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能力训练,培养创新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3年至今学院共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8个,其中校级73个、省级41个、国家级21个。我院也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获评省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省级1项、校级4项;创新创业竞赛奖项省级1项,校级28项,学院4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七、重视教改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学院采取切实有效办法,鼓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提高我院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近年来,我院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